起初牛策略,我只是把这事当个笑话看,结果越看越不对劲。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究竟是谁在玩谁?是粉丝在捧人设,还是人设在收割粉丝?这对“大蓝”和“大叶子”,简直活生生把一个炫富割韭菜的流水线做成了产业链。现在他们翻车了,搞得还挺荒诞戏剧的。
但你说他们凉了?我倒不这么看,得从不同角度来聊这个问题。
首先说说大叶子——
她把电费40万一年当成谈资,兰博基尼挂墙上当装饰,信息流里边哭穷边喊要电费打赏,你说她是真的没数,还是其实精得很?我看不觉得她没脑子,反倒是挺聪明的。她非常清楚观众的神经在哪里,极端的东西最能吸引眼球,大家就爱看这种割裂的生活方式。
贫穷限制了想象力,那她就跑到极限奢华的反面去,狠狠地让人上头。但人设翻车从来都不是因为富,而是因为假的、贪的。
一方面说自己是过敏体质,得用上万块的空气净化系统,另一边又把流量当作流泪来榨取,装可怜卖悲情,嘴里说电费交了没饭吃,下一秒又说装修花了8000万。这哪儿是矛盾啊,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。你说观众能不炸锅?
展开剩余78%网友可不傻。问题不在于你富,而是你富得没边,偏偏还要搞那种“我也是从苦中挣扎出来”的童话,把收割当分享,把商业包装成感动。这不是富人思维,是压榨逻辑。
其实,这对夫妻本就有前科。
大蓝早期靠的是“暴富学”,一节课的费用从299元到5999元,再到79000元,层层递进,把焦虑当商品炒作,用话术制造FOMO(错过恐惧症),再通过线下课、导师加持、闭门沙龙来包装高端感。
他们根本不在乎你学不学得会,反正钱已经收了,房子车子都实实在在地落地了。
关键的转折点是他当年一句“加仓”,直接送了一大批人走进深渊。你炒股亏了也就算了,但你让别人跟着一起冲进来,成为你的收割机。这行为,说白了就是金融PUA,不是投资建议,是明晃晃的诱导。
难怪封号来得这么快。
但问题是牛策略,为什么这样的人能活那么久?
答案只有一个:算法宠爱他们,平台容忍他们。流量平台早就知道这些事,但它有一个“眼不见为净”的默认规则:只要你别做得太过分,别太快翻车,赚点流量、搞搞销量、割割几茬草,平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。
他们不怕你炫富,只怕你带节奏。即使你一节课卖9999元,讲些似是而非的“财富密码”,只要有转化、有话题、能消费,平台就默认你是一个带有引导性的内容生产者。
但是,大叶子这次明显踩到红线了。
尤其是最近,网络舆论风向变了。你再回看那场事——雷佳音坐她旁边都在回避眼神,岳云鹏干脆躲远了,这说明什么?说明业内早就知道这对夫妻有争议,只是风头变了,群众情绪爆发了,一碰就炸。
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:网红经济发展到今天,已经不再是靠讲故事收粉丝的阶段,而是能不能自证逻辑闭环的阶段。
你说电费40万一年,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套设备是医用级别的,还是军用级别的?你说月佣金才5万,那你的豪宅八千万是怎么来的?你说课程值六千,能不能列个提纲,让大家看看你教的是经验、知识,还是吹牛与包装术?
当你每一环都经不起拷问时,人设就像脖子上的假项链,一扯就掉漆。
这还不算最可怕的,最可怕的是,他们代表的并不是个体,而是一类暴利泡沫型网红。
——先用人设钓流量;
——再用焦虑卖产品;
——最后靠算法续命;
但一旦这个泡泡破了,剩下的只有法律风险和声誉死亡。
这件事给普通人一个警示:别再幻想通过跟随某个成功模板逆天改命了,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炫富教学的大V,十有八九,他们不是靠教你致富,而是靠你们致富。你赚100块,他抽你70。你哭穷,他开酒会。
所以这次封号,我觉得不仅是给他们的,也算是给平台打一针清醒剂。
以后再有网红靠卖焦虑发财,平台该不该放纵?观众又该不该再继续上头?
说到底,大蓝和大叶子能红,是因为有流量土壤,他们被封,是因为把观众当韭菜田。
网络不是他们的提款机,更不是他们的舞台。
这一轮,不仅是清算,也该是一次反思。希望以后再没有人,把炫富当本事,把收割当理所应当。
你说他们彻底凉了?我只能说——
——他们的人设凉了,
——他们的套路被看穿了,但这个江湖,
还远没干净。我们还得继续擦亮眼牛策略。
发布于:山东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