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开栏语】恒瑞易配
海盐,自秦置县已逾两千载。在这片沃土上诞生的民间文学,如明珠璀璨,凝聚着世代先民智慧与地域风情,以歌谣、传说、谚语等鲜活形式,记录着劳作生活与精神追求。
薪火相传,弦歌不辍。2025年,海盐县社科联、涵芬启智社科之家联合推出“盐途乡音·吾讲倷听”专栏,精选“千年脉动·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”之《民间文学》经典篇目,每周五晚间7点更新,通过“音频+文字”形式在爱海盐APP呈现,让沉睡的民间故事在数字云端焕发新生。
本期推出“千年脉动·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”之《民间文学》经典篇目——《镇海石与镇海塔》。
绘图:孙芳
《镇海石与镇海塔》(海盐方言版)
录音:张利娟
展开剩余77%《镇海石与镇海塔》(普通话版)恒瑞易配
很久以前,于城西庄村来了一个和尚,边敲木鱼边在村上兜圈子。村里人问他:“师太,你在村里兜来兜去,想要啥东西?”和尚说:“我看中了村后边的那块大石头。”村上的长者看了看这块石头,石头有几间屋子那么大,又很厚实,埋在泥中,就是几十人也搬不动它。长者说:“这石头你有本事拿回去,就送给你吧,我作主。”
和尚道谢了主人,然后从身上拿出一块花布大袱,罩在石头上。这时,天上突然狂风大作,乌云密布,村子里黑沉沉地看不清东西。过了一会后,黑云渐渐散去,四面又明亮起来。可村上的人却发现,那块无人能搬动的大石头竟不翼而飞,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泥潭。
后来才知道,那块巨石飞到了海盐县城,落在了天宁寺后边的一块空地上。原来,那个到西庄讨要石块的和尚是帝颠僧活佛。因他得知东海龙王要兴风作浪,将海盐县城淹没。活佛为了保住县城,到于城西庄来要那块石头,将石头压在了海龙王的后门口,镇住了海水的泛滥,故称此石头为“镇海石”。而在镇海石上,刻着“西庄”两个字。
过了一段时间,那和尚又来到西庄,手里拿着一只钵头,走到了村上长者的门前,长者问他:“师太,你这次来又想要点啥?”和尚说:“这次是为化斋而来。”
长者见他只拿一只小小的钵头,就唤仆人拿出一升白米倒入钵中,可倒进去的白米一下就没了。长者又叫仆人连续倒了几升,仍然不满。长者觉得奇怪,就再让仆人一斗一斗地倒进去,谁知这些米倒入钵中,那钵还是不满。长者发懵了,决定打开粮仓,将一袋一袋的大米倒入钵中。过了一会,长者家中的粮食已剩下不多了,可和尚的钵中还是空空的。此时,长者脸色惨白,颤抖着说:“师太,现在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给你了,你也该剩一点给我们糊口啊!”和尚点了点头,讲了声“阿弥陀佛”,只见钵中的粮食已堆得满满的,然后他微笑着走了。
谁也不知道,和尚在讨要粮食时,在西庄北面的庄柴河中,停着很多木船,钵中的粮食都流入到这些木船里,被运往海盐的。怪不得和尚的钵怎么也装不满。
和尚有了粮食,立即兴师动众,在镇海石上造一座宝塔,稳重地压住镇海石,让它永远不能动弹,镇住海水泛滥,保护县城海盐。
正当工匠们在紧锣密鼓地建造宝塔时,工地上来了一个孩童,整天在那儿玩弄小木块。只见他将木块劈劈削削后,塞进了一个竹筒中。日子久了,工匠们讨厌他,赶走了那孩子。孩子离开工地时说:“海盐宝塔造七层。”
当时宝塔已造到了七层,工匠们准备造八层,可怎么也造不高了。无奈之下,只能造到七层就收了顶。后来有人将小孩玩的竹筒劈开一看,里面有一个七层的小宝塔。
宝塔建好后,工地上设了竣工宴,还特邀西庄的代表赴宴。但西庄只去了个小孩子,酒席上,帝颠僧活佛向小孩敬酒后,说了三句话:“你们西庄人,富来不做官,穷来不讨饭,永不天火烧。”
后来西庄出了位大官,做到七省巡按,他的女儿嫁给了京城宰相的儿子。一天,巡按的女儿偶然看到公公负责烧铸的铜钱,就无意地说:“你们京城制造铜钱的方法和我娘家制造的方法是一样的。”可就这么一说,却遭了大祸。因为烧铸铜钱是按皇帝圣旨制造的,公公监管的是国家合法的钱币制造处,而她娘家开设的是伪造钱币的地下工场。身为七省巡按大官的人竟在制造假币,罪不可饶。于是,她娘家被满门抄斩,当时仅逃出了一个儿子。后来这个儿子隐姓埋名,偷偷地生存下来,但他对养育女儿却痛恨之极。凡妻子生下的女儿全活活捏死,决心三代不留女,只留男儿根。
直到现在,西庄前面的河浜里,还沉埋着许多当时伪造铜钱的瓦钵和煤渣。
再说,西庄一直到现在真的没有发生过火灾。据说在抗战时期,日本侵略者登陆海盐,一次扫荡到西庄,准备焚烧房屋时,西面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雷声大作,瞬间下起了倾盆大雨,日本人来不及放火就逃之夭夭了。
【爱海盐】“盐途乡音·吾讲倷听”专栏
发布于:北京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